以下为回忆文言文阅读题!
阅读下面文言文,回答54-60小题。
魏王遣使者奉黄金束帛聘子顺为相,子顺谓使者曰:“若王信能用吾道,吾道故为治世也,虽蔬食水饮,吾犹为之。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禄吾犹一夫尔则魏王不少于一夫。子度魏王之心以告我。”使者曰:“魏国狭小,乏于圣贤,寡君久闻下风,愿委国先生,亲受教训。如肯降节,岂唯魏国君臣是赖,其亦社稷之神祇实永受庆。”于是乃之魏。魏王郊迎,谓子顺曰:“寡人不肖,嗣先君之业。先生圣人之后,道德懿邵,幸见顾临,愿图国政。”对曰:“臣,羁旅之臣,慕君高义,是以戾此。君辱贶之而问以政事,敢不敬受君之明令。”
秦王得西戎利刀,以之切玉,如割水焉,以示东方诸侯。魏王问子顺曰:“古亦有之乎?”对曰:“昔周穆王大征西戎,西戎献锟铻之剑、火浣之布。其剑长尺有咫,炼钢赤刃,用之切玉,如切泥焉,是则古亦有也。”王曰:“火浣之布若何?”对曰:“《周书》:火浣布,必投诸火,布则火色,垢乃灰色。出火振之,皓然疑乎雪焉。”王曰:“今何以独无?”对曰:“秦贪而多求,求欲无厌,是故西戎闭而不致,此以素防绝之也。然则人立贪欲,乃异物所以不至,不可不慎也。”
魏王谓子顺曰:“吾欲致天下之士,奈何?”子顺对曰:“昔周穆王问祭公谋父曰:‘吾欲得天下贤才。’对曰:‘去其帝王之色,则几乎得贤才矣。’今臣亦请君去其尊贵之色而已。”王曰:“吾欲得无欲之士为臣,何如?”子顺曰:“人之可使,以有欲也。故欲多者,其所得用亦多;欲少者,其所得用亦少矣。夷、齐无欲,虽文、武不能制,君安得而臣之?”
(节选自《孔丛子·陈士义第十五》)
1.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,正确的一项是()
A.若徒欲制服吾身/委以重禄/吾犹一夫尔/则魏王不少于一夫
B.若徒欲制服/吾身委以重禄/吾犹一夫尔/则魏王不少于一夫
C.若徒欲制服吾身/委以重禄吾犹/一夫尔则魏王/不少于一夫
D.若徒欲制服/吾身委以重禄吾犹/一夫尔则魏王/不少于一夫
2.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信,指果真,确实,与《孔雀东南飞》中“自可断来信”的“信”意思不同。
B.度,指推测,估计,与《鸿门宴》中“度我至军中,君乃入”的“度”意思不同。
C.社稷,指土神和谷神,用来泛称国家,与成语“社稷之器”的“社稷”意思相同。
D.何以,即为什么,与《短歌行》中“何以解忧?唯有杜康”的“何以”意思不同。
3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面对魏王的盛情邀请,子顺告诉使者自己的学说是为了治理天下,如果自己的学说在魏国有用武之地,便不会计较生活条件。
B.子顺到魏国后,魏王亲自到郊外迎接,表现得格外谦逊,对子顺大加赞扬,请子顺谋划国政,这种诚恳的态度终于打动了子顺。
C.周穆王和秦王不断从西戎攫取锟铻剑和火浣布,西戎为防宝物断绝就停止制造不再献纳,子顺以此例说明人君不应贪欲太多。
D.子顺引用历史典故,指出要想得到天下的贤才,君王就必须去除骄奢的脸色,谦逊地对待士人,也不要反对士人拥有欲望。
4.子顺通过“火浣布”的典故,意在告诫魏王()
A.秦国武力强盛,魏国应联合西戎对抗。
B.君主贪欲会失去他国信任,需谨慎克制。
C.西戎宝物已绝,魏国需发展本国手工业。
D.周穆王征伐西戎的史实值得效仿。
5.下列对子顺回答魏王“火浣之布”的意图,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()
A.讽刺秦王贪得无厌,导致西戎停止进贡宝物。
B.告诫魏王减少贪欲,方能吸引贤才和珍宝。
C.证明周穆王时代科技远超当代,今人应反思。
D.暗示魏国应学习西戎,保护本国珍稀资源。
6.下列对原文中词语的活用现象,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“魏王郊迎”中的“郊”为名词作状语,表示地点(在郊外)。
B.“道德懿邵”中的“懿”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(彰显美德)。
C.“寡君久闻下风”中的“下”为方位名词作状语(在下面)。
D.“愿委国先生”中的“委”为动词使动用法(把国家交给)。
7.下列对文章主旨的概括,最恰当的一项是()
A.揭露秦国贪婪无度,导致外交孤立。
B.探讨君臣相处之道,强调相互尊重。
C.阐述治国需用贤才,而贤才需以诚相待。
D.讽刺魏王昏庸无能,依赖外国谋士。
8.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戾此:来到这里。“戾”有到达、来到之意。
B.辱贶之:屈尊赐予我恩惠。“辱”有屈尊、降低身份之意,“贶”是赐予。
C.郊迎:在郊外迎接。“郊”指都城外较远的地区。
D.嗣先君之业:继承先君的事业。“嗣”有继承、接续之意。
9.下列各组句子中,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()
A.若王信能用吾道/是则古亦有也
B.以之切玉/以示东方诸侯
C.愿委国先生/愿图国政
D.君安得而臣之/安能辨我是雌雄
10.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“虽蔬食水饮,吾犹为之”表明子顺更看重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否被采纳,而非物质待遇。
B.“出火振之,皓然疑乎雪焉”生动描绘了火浣布经过清洗后洁白如雪的状态。
C.子顺解释“今何以独无”的原因,意在警示魏王贪欲过多会导致人才和其他好东西不来。
D.“夷、齐无欲,虽文、武不能制”是用伯夷、叔齐的例子说明无欲之人难以被控制和利用。
11.对子顺政治思想的理解,不恰当的一项是()
A.他认为君主要虚心求贤,放下身段,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姿态。
B.他主张君主应适度满足臣下的欲望,因为欲望是驱动人们效力的重要因素。
C.他通过西戎宝物的例子,强调君主贪婪会阻碍国家获得外部资源和人才。
D.他认为完全无欲的人如同伯夷、叔齐,不适合作为君主的臣子来管理国家。
12.下列选项中,最符合子顺“去其尊贵之色”观点的一项是()
A.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
B.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
C.位卑未敢忘忧国,事定犹须待阖棺。
D.满招损,谦受益,时乃天也。
13.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羁旅:客居他乡的人,文中用以自谦,表示自己是外来之臣。
B.戾:到达、来到,与《促织》中“当其为里正、受扑责时,岂意其至此哉!天将以酬长厚者,遂使抚臣、令尹,并受促织之戾”的“戾”意思相同。
C.贶:赏赐、赠送,常用于对别人馈赠的敬辞,文中表示魏王给予自己尊重。
D.制:控制、驾驭,与《过秦论》中“履至尊而制六合”的“制”意思相同。
14.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子顺强调“吾道”能否被采纳是出仕的关键,而不是俸禄的多少,表现出他对理想和治国之道的坚持。
B.子顺认为,西戎之所以不再进献奇珍异宝,是因为秦王贪得无厌,说明他反对统治者贪图享乐。
C.子顺引用周穆王与祭公谋父的对话,是为了说明君主应当放下架子,礼贤下士,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。
D.子顺认为“无欲之人”难以被任用,因此主张应当鼓励士人追求名利,以激发其积极性。
15.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“束帛”是古代用于聘礼或赏赐的丝织品,表示尊敬,与“束脩”一样,都是古代礼仪用语。
B.“郊迎”是指国君亲自到郊外迎接贵宾,表示极高的礼遇,体现子顺地位之尊。
C.“社稷”是古代帝王祭祀的土神和谷神,象征国家政权,文中“社稷之神祇”即指国家的神灵。
D.“圣人之后”是指孔子的后人,子顺自称“羁旅之臣”,表明他虽为圣人之后,但并不以此自矜。
16.下列对子顺人物形象的分析,最恰当的一项是()
A.子顺是一个重利轻义的人,他认为人有欲望才能被任用,否定“无欲则刚”的传统观念。
B.子顺是一个善于辞令、机智应对的谋士,面对魏王的问题,他都能引经据典,巧妙作答。
C.子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,主张以“道”治国,不慕权位,不愿为名利所困。
D.子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,主张君王应以利诱士,强调欲望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,反对空谈道德。